时代颂歌——2022·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开幕,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由画家朱祥琦创作的油画作品《山非山》。这是一件极富寓意、令人深思的佳作。作品名称表明,他描绘的对象绝不是“山”,而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主要由拆卸下来的塑钢窗框、卷曲盘绕的钢筋以及残墙断壁所构成的既繁杂又统合的意象。这种意象显然不是一种主观构造,而是具有现实根据的,在当今许多建筑场所和拆迁工地皆可看到这一触目之景,作者通过这样的作品告诉人们什么呢?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它的广度规模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超前一段历史时期,这一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镇化的扩展,而且扩展趋势还在持续,伴随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或者说,现在都市和乡村的分界线以及人们身份的认定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变得模糊起来,它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表现在多个领域——譬如造成城市建设急剧增速,房地产业的飚升以及建筑业的无度开发和过剩,这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造成一系列的弊端,正像油画作品《山非山》以艺术方式所展示的那样,城市高楼矗立,如水泥堆垒起来的冰冷的森林,又似砖墙构成的层层群山,而房产建筑所遗弃的垃圾真是“山非山”了。画家创作这一作品促使人们反思,同时更是一种艺术的警示。
在西方思想界和文艺界就有这种反思和警示,像法国思想家和作家卢梭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是典型的代表,一者反对以人的科学来损害人的自然本性,认为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大于它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后者则提醒人们应当认识到科技的局限性。而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子更是明确指出,不能“以人灭天”,不能以人为的方式和技术化的“机心”破坏自然完整的品格和自足的形态。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势态中,这些先贤的思考和告诫以及良善的祈愿尽管无法一一兑现,但却真如空谷之音那样弥足珍贵。而画家朱祥琦以绘画的艺术形式,以触目惊心的建筑垃圾的图像再度提醒当今社会、警示人类:不能一味地迷恋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不能让人类陷入一种自毁的生存处境,则更是用心良苦的审美告白。
从艺术语言上看,油画作品《山非山》可谓颇具匠心,画家将利用各种建筑垃圾材料加以有机的组合,以塑钢窗的框架为主导构筑画面的主体形象,而穿插交织的纲筋缠绕使塑纲框架的空间结构充实起来,在视觉上使曲线(钢筋)与直线(框架)构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也是简单与复杂的综合。
在画面的近景以深蓝的阴影色调和塑钢框以及钢筋构成一个“山”形,并由此向后推去,一种多层次的、重重叠叠的、但却十分清晰的“山”形占据了人们的视线。画面左边残断的墙壁敷以淡黄色,右中边则是深褐色,最右边是纯白色,而背景则为深黄色笼罩其上。这样画面就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一种统一感。这是画中物象的多样统一,也是以补色关系(蓝和黄)所形成的对立统一。但是作者又以浅灰的窗框耸立而上,纵横凌乱,那么突兀而又刺目,那么不协调,试图打破这一切,但由于上述所构成的统一感又仿佛将其整合起来,这里作者的审美用心昭然若揭,似乎在告诉人们作品所寓含的深意——肆意的不计环境后果的人为滥建将会付出何等的代价!
作品的艺术手法高度的洗练、概括而又简明,力求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塑造出隽永而又令人回味的意象。这是一件不见人踪却显人为活动之迹的力作,也是一件让人类反思和警醒的、形式与内容巧妙契合的佳作。它告诉我们在拥有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的同时,不应忘却对万物的呵护和对环境的珍惜,谁也不愿与这样的“非山”为邻相伴。它还告诉我们,人类本是自然之子,千万不能“以人灭天”,拥有绿水青山,才会有真正美好的生活。不知诸君欣赏这一作品时,能否领略其中的深意?